河南日报:红城军民一家亲 双拥花开满城红
信阳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,也是大别山精神诞生地,而今,拳拳拥军爱民心、浓浓鱼水情仍未改变,驻军大市、兵员大市和拥军强市依然是信阳响当当的品牌。
今年8月1日,信阳市委书记蔡松涛、信阳军分区司令员杨兴利共同为信阳市荣获河南省双拥模范城揭牌,信阳市已连续八次荣获这一称号。
在坚持领航定向中——
彰显信阳担当
2019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,首站就来到信阳,并提出了“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,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”的殷殷嘱托,为老区信阳双拥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,让全市军民备受鼓舞。
牢记领袖嘱托,弘扬光荣传统。信阳市以创建全国、省级双拥模范城为契机,按照“标准更高、特色更优、品牌更亮”的创建要求,健全拥军服务体系,创新拥军载体途径,打造拥军特色亮点,不断开创新时代双拥工作新格局。
信阳市把双拥工作作为“一把手”工程,写入党政工作报告,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,双拥创建形成党政齐抓、军地联动的良好局面。
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、市长任常务副组长、45个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,实行军地合署办公。各县区、管理区均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双拥领导机构,双拥工作组织体系健全,指挥协调有力。坚持党委议军会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和双拥专题会商等制度,制定《信阳市激励大学毕业生入伍6条优待办法》等地方性拥军优属政策文件20多个,出台《关于建立信阳市拥军支前军地协调机制的实施意见(试行)》,实现了双拥工作的制度化、法制化、经常化。
在传承红色基因中——
展示信阳形象
信阳是全国12个“重点红色旅游区”之一,军地下大力气把红色资源利用好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。
用好红色基因库。全市共有国防教育活动场所262个,革命传统教育基地65个,长年免费对外开放。每年烈士纪念日,全市隆重举行公祭活动;举行第21个“全民国防教育日”暨《大别山红色革命故事——信阳市中学生国防教育读本》首发式;将五位戍边英雄事迹制作成巨幅宣传海报,在市区繁华地段电子屏上进行循环播放。组织大学、高初中入校新生军训,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爱军热情。
建强宣传主阵地。利用报刊、微信公众号、电视、宣传橱窗等载体,开设双拥专题专栏,设立八一光荣榜、荣誉墙,全方位、常态化宣传双拥工作。在机场、车站、医院、停车场等设有军人依法优先标示牌。开通市内公交“拥军示范线路”,落实现役军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政策。《河南信阳:双拥情满大别山》荣获全国“新时代双拥工作风采”主题征文一等奖,为河南省地级市唯一获奖作品。
树立拥军好典型。在宣传“全国爱国拥军模范”赵海菊、“全国拥政爱民模范”赵莉莉、“全国模范退役军人”王克华等典型的同时,大力开展对“维和英雄”刘印迪、姚道祥的宣传,着力打造“新时代信阳好兵”品牌,在全省率先开展“最美现役军人”“最美退役军人”“最美军嫂”评选表彰活动。
在服务备战打仗中——
贡献信阳经验
“军人依法优先”标识引人注目,“光荣之家”牌匾点亮门楣……信阳大地上,关心国防、支持军队、尊崇军人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。
打造双拥品牌有亮点。涉军维权“信阳模式”写入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并在全国推广;信阳军地互办实事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;空军招飞再次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,实现“十连冠”;市军供站连续三年荣获“全国重点军供站”;借助红色资源开展“城舰”共建活动的经验在全省推广。驻信部队主动投身“三大攻坚战”,军委国防动员部中北部战区12个省脱贫攻坚现场观摩会在信阳召开。
助推改革强军有特色。义务兵优待金发放完成进度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;探索退役军人统筹集中安置方法,军转干部“直通车”安置工作受到省表彰;出台《信阳市“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”实施方案》,全市未就业随军家属基本生活保障金提标到每人每月800元;依托信阳军事技术人才培训基地,帮助58名士官取得国家颁发的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。
探索行业拥军有创新。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了“福彩拥军”活动,对171名驻信部队和信阳籍特困现役军人家庭实施救助。出台《信阳市〈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〉实施细则》,中考照顾15分录取。打造信阳市“拥军一条街”,设立“拥军门店”,结点成网,带动行业拥军。
难得举城作一庆,爱我人民爱我军。信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中义表示:“今后,我们将以信阳连续八年荣获河南省双拥模范城为新起点,不忘厚重红色历史,奋力打造信阳双拥品牌,续写新时代信阳双拥工作新篇章。”(鲁洁 孙明江 房长林)